2008年4月25日星期五

The Sacrilege of Fatal Arms

这是一张让我惊悚的专辑。
本来看过“午夜凶铃”和“咒怨”之后,便以为世界上原来没有能够吓到我的东西。不过在教室里听到Devil Doll的这张OST之后,我着实被吓了一跳,而且是在不知道电影和歌词内容的情况下被惊悚到了。
Mr. Doctor的各色诡异的唱法确实很是匪夷所思,而配以背景中不知哪国语言的貌似阅兵式的语言(我怀疑是希特勒的),更让人毛骨悚然。听了这张专辑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以前所听的哥特金属派,已然只能归类于旋律死亡派;而一向以哥特式的阴暗和唯美为特点的Current 93的吟唱,也只有在看了歌词之后才会真切的体会到它的阴暗。而Mr. Doctor的此张OST是如此直接的暴露了它的阴暗,以至于我在给它添加标签时毫不犹豫的舍弃了“哥特”而是选择了“哥特暗潮”。
所幸的是每一段Mr. Doctor的骇人吟唱之后都会有一段我所熟悉的旋律金属,使得我不会因为过于害怕而听不下去。可能,目前我所能承受的黑暗的底线,就只是Current 93了。
目前也就只听了Devil Doll的这张OST,不知道找到另外的几张专辑之后,会有怎样惊悚的感觉。
再说哥特。不久之前,看到好像是德国某地的哥特艺术集会,对会上众多人的装扮很是不可理解。哥特艺术的优雅貌似被颠覆成了说不出的诡异,这与众多哥特金属作品中优雅的女声线甚至到Within Temptation那般明显已经New Era化的风格十分的不协调。不过Devil Doll的这张专辑教育了我。哥特作品,到极致的话,就是可以在初听的时候就吓死你。比如专辑The Sacrilege of Fatal Arms,在封面上就很有信心的强调"This album may disturb your mental health"。而较为缓和的和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一些作品,便是在手法上把哥特那惊悚的一面降到最低,但是在内容上还是很好的保持了哥特的精髓。比如Nich Cave的一系列关于谋杀的作品,和Haggard关于毁灭预言的两部作品"And Thou Shalt Trust...The Seer" & "Awaking the Centuries",甚至是Within Temptation那首备受赞誉的明显Pop化的"Memories",其内容都远不是令人神怡的主题。只听旋律是无法了解哪怕一点哥特艺术的,只有当你愿意去了解这些优美旋律背后的内容的时候,你才可能有准备去接受最原始的暗潮式的哥特艺术。
顺便批评一下好莱坞近几年的吸血鬼片,作为哥特传说的主要分支之一,吸血鬼故事并不应该像什么刀锋战士那样嘈杂得令人难受,这些娱乐化的吸血鬼影片和声称崇拜吸血鬼的众多鞭笞金属乐队一样让人难受。这些东西表露出的思想是仇恨生命仇恨这个世界,但是哥特艺术最多只是稍许表达出失望,而更多的是对痛苦的直陈和反思,有时候还会出现连New Era中都无法表达出的希望。会被称之为艺术家的地下音乐者,往往都是最忠实的暗潮或哥特精神的继承者,比如Dead Can Dance,比如这里的Mr. Doctor。
虽然知道可能会更惊悚,我倒挺想看一看The Sacrilege of Fatal Arms这部电影。

2008年4月22日星期二

妈的,被愚弄了


今天看了月光博客关于所谓“国外三大通讯社屏蔽藏独关键词”的假新闻的评论。文中用了一个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我开始还没有看明白——那通讯社用把“藏独”设为这个系统的过滤字就算屏蔽呀。后来把原文的评论一篇一篇翻来看,才隐隐的发现,这个所谓“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能就是传说中的GFW吧。
然后突然想到,我一直被GFW给愚弄了。
本以为GFW只是随心所欲的屏蔽国外优秀网站而已,没想到还可以欺负一下不懂内幕的人把矛盾导向国外。比如此次假新闻事件,很多人都说用google搜索该关键词能够出来结果而用这些通讯社的搜索页面结果是“连接被重置”,所以应该是这些通讯社搞的鬼。我也曾这样以为。然后看到有人提醒说“你们用的是google.cn“吧。于是自己试了一下,用google.cn来搜索结果确实很丰富,但是用google.com来搜索的话就是“连接被重置”。
原来果然是这样:对国外的服务器,由于无法要求其进行内容过滤,所以GFW会直接将连接重置;而对于国内的google.cn服务器,上面的内容早就被过滤了(具体是什么原则很好想象),所以已经没有必要对该关键词进行过滤。如此以来,对于只知道跟风的广大网民,和像我一样被愚弄的想要真相的网民来说,要为这条假新闻喝彩,几乎是无法抗拒的了。
ps: 这篇日志中的"关键词"应该不会被过滤吧。

2008年4月19日星期六

Eppur Si Muove--它的确在转


虽然去年才接触金属,但是我觉得可以说自己是金属乐迷了。我所钟爱的,尤其在哥特/旋律/交响金属这一大块领域。往往只是在听,各种语言都有所以也没有奢望过去理解歌词。今天自习时,听到Haggard的Eppur Si Muove,突然心血来潮打开了歌词来看。还好,除了英语以外,这首歌用的另外两种语言都属于拉丁语系,而我学了几个月法语又学了几周西班牙语,电脑上也有法/意/西的词典,所以语意上和语境上理解起来都还不算困难。
先说说歌名吧,是意大利语的“它的确在转”,传说是当年伽利略被迫否定自己的学说时的喃喃自语,这个“它”,便是地球。这句话,成为了德国交响金属乐团Haggard的第三张正式专辑的名称,而这张专辑,正是在歌颂伽利略的生平。有趣的是,在德国New Era派乐队Enigma2006年的专辑"A posteriori"中,也出现了同名作。
Eppur Si Muove这首歌,的确是完美的体现了金属/交响/歌特的结合。低沉如泪的黑死腔,高昂得远超Night Wish曾经的主唱Tarja的女高音,以及金属和交响演奏的完美融合,至少我以前从未听到过。而看过歌词之后,发现这一大串的黑死腔,的确不是哥特或者毁灭的内容,而是像很多网友的评论一样,完美的诠释了伽利略说出这句话时的无奈心情。看着歌词,听着黑死腔的吟诵和突如其来的女声尖啸,我突然觉得莫名的感动。
昨天浏览帖子,曾经看到一位网友介绍这首歌,说是很吓人,没有心理承受能力的人不要听。我觉得是被女声的突然爆发震慑住了吧。但是,我想,看过了歌词之后,应该就会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对比强烈的黑死和尖啸的对飙:无奈,悲哀和愤懑。

最后以一句歌词来结束:

La bellezza del paese di Galilei

2008年4月18日星期五

All about Lily Chou-chou, all about 残酷青春

他们的青春,残酷得像莉莉周的歌曲一样美。
这部电影其实十分晦涩,但是我完全没有余力去挖掘其中的深意。听着莉莉周的歌,回味着咯咯打出来的对话,看着身为学生却在社会中挣扎的的主人公们,已经够沉重了。能够让人乐此不彼的去挖掘其中的疑点的电影,并不见得高明;而像这部电影一样能够沉重得让人觉得累但又无法不继续看下去的电影,总算是高明了。
开始,只是一个懦弱的中学生和几个不良少年。他们向我们展示的,不过是社会的真实而已。然后,大家的人生开始一步步的崩溃,更多的人被牵连。有人被妙不可言的摧毁,援交女生死亡的定格残酷得令人心悸。有人终于向残酷妥协,弹钢琴女生看着雄一呕吐的默然表情令人心寒。有人造成了别人的不幸仍在逍遥,有人一直承受着不幸而直到最后还要背负沉重的心理阴影。还有星野的死,本来应该觉得这样一个不幸的来源死了更好,但是他被雄一从背后无声的刺中的时候,我却感受到沉重的悲哀。
整部影片的镜头,都真实得让人无法怀疑。但是我还是无法相信,这是真实的么,或者是可能发生的么?这个世界原本就是充满痛苦的么?
或者,是什么造成了不幸?星野听说了真实的Arabsque之后便变成了恶魔,援交女生看到了自由飞翔的风筝之后便灿烂的死亡,钢琴女生因为其他女生的嫉妒而被凌辱进而变得冷漠,雄一长久的容忍爆发而杀掉了星野。令人惊奇的是,在整部影片中,几乎都没有有效出现这一群少年之外的人物。而对这一群人影响最深的,一是莫名其妙被撞死的探险男青年,一是莉莉周。虽然我没有看得很懂,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人物,让这一群少年直面了死亡。而这个社会的混乱和压抑,则是让他们走向毁灭的启动因素。
事实上,在混乱的社会中,这样的残酷青春物语一直都在发生呢。“上帝之城”,“乌龟也会飞”,何尝又不是以青春的灿烂消逝,在进行着呼唤呢?

2008年4月13日星期日

blogspot终于又被ban掉了

从昨天晚上开始连接不能,只能戴tor。幸好yo2.cn的博客还在,迁移也不久,以后就两个地方更新了。GFW你什么时候再把blogger.com给ban掉吧。
我想骂人。

my last 校内游 and 牢骚

校内,对于身边很多同学来说还是日常的东西,对于我却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最初离开校内是在它开始变慢的时候,然后就再也没有去过以至于连密码都忘了。
今天在mail里面收到校内的好友申请通知,想到应该去确认一下并告知我目前的去向,于是再次登上了没有久违的校内。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慢呀。忘了密码,重设,进去之后,把认识的好友申请都通过,发了一篇说明文,然后就出来了。在我眼里果然非web2.0的东西都是丑陋的么?
突然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国内的网站,除了一些开源项目的网站做得十分牛逼之外,普遍都是丑陋无比而且不遵循w3c标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清华大学的部分网站竟然用firefox访问不能,而清华大学的教学评估系统已经做成了一个公司竟然还不支持非IE核心的浏览器真的令我觉得很搞笑。
想想目前看过的做得最好的非开源项目的国内网站,可能就是豆瓣了。yo2不算,人家是基于wordpress的,要做得难看很难。

2008年4月11日星期五

再次尝试KDE4(二)

mandriva的kde4更新到了4.0.3,然后就全然没有任何问题了。赞一个

从头安装Mandriva2008.1

Mandriva2008.1刚释出,我便迫不及待的下载了KDE asia版来进行安装,甚至都没有考虑到备份数据。
2008.1的LiveCD做得很不错,已经整合了中文输入法支持,在安装的时候可以和朋友聊天,而且安装过程也很快。
但是之后郁闷的一些事情来了:
1. 安装重启后,进入桌面之前可能会有几次探测网络去注册什么的,因此会有几次很长的停顿。这一点让人很不爽——本来还没有进入桌面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配置好,尤其是在天朝,哪儿会有好的网络让你来注册呀!
2. kdm中选择kde界面登录,竟然又出现缺少"kdeconfig..."文件的错误,因此我就只能进icewm。但是很囧的是icewm中竟然除了系统管理panel之外其他的应用程序都调不出来。所以我就只能去用evilwm。结果,就一直停在登录界面没有反应了。
对这一点,我最初的解决办法是直接ctrl+alt+F1切换到控制台登录,然后

startx -- :1

在另一个X server上登录。此时是用root登录的。根据root能够登录,普通用户不能登录,再加上我是采用的以前系统的home分区,我得出推论——缺少文件的错误是由于普通用户实际上不具有home分区的权限造成的。接下来把权限改正后,可以用普通用户登入桌面了。
ps: 之后重启了一次发现kdm仍然无法使用,突然想到可以直接ctrl+alt+backspace重启X server,这样就好了。
3. 开始设置软件源,比较欢喜的一点是urpmi的gui界面好像变快了,但是郁闷的是easy urpmi网站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让我很是摸不着头脑;而且大陆,香港,台湾和日本的源建设得都很不完全,只能使用国外源,经常断线(所以说新版本最好出来1个月之后再用)。对于我这种处于天朝翰林院的可怜人,我总结出来的比较保险的方法是不要使用easy urpmi首页的按钮,而进入手动挑选media的界面,然后一个一个仓库的加,这样的话即使断线也不至于很抓狂。幸运的是由于这一步是自动选择镜像,不会出现空镜像,而速度通常也会是相对比较快的(虽然实际上还是很慢)。
4. 一直想要用smart作为软件管理器。令我不解的是2008.0里的smart我明明记得是在main仓库里的,在2008.1里却跑到contrib里面去了。更令我不解的是在easy urpmi上smart的镜像不是自动选择的因此上面列出的很多实际上都是还没有进行同步的空镜像。我的解决办法是打开urpmi自动添加镜像的list,然后在其中找到之前urpmi添加镜像时我还隐约记得的镜像,用这些镜像地址取代smart添加镜像页面给出的镜像地址。最后还一定要把hdlist.cz改成synthesis.hdlist.cz,不然会吐血。不过我最后还是吐血了,因为我发现花了这么多力气来把smart设置好,smart却不知道什么缘故不能进行标记,不管我执行了多少次install somesoft,用status查看都是"没有标记的更改",气死我也。
5. 不知道为什么firefox的插件不能使用也无法卸载了,我只好移除.mozilla然后再重新安装插件。
6. Opera原来应该选择作者模式而不是用户模式。
7. 休眠到RAM果然还是废柴一个;
8. xine-faad果然还是被破坏了,导致非divx编码的视频根本没办法听到声音。
以上发了一堆牢骚,其实还是有几点很赞的:
1. 默认采用Pulse作声音服务器;
2. 大部分的软件由于放在了独立的/opt分区中都被保留了,甚至貌似需要引擎的窗口主题也被保留了...汗;
3. 很喜欢新scim词条纵列的方式;
4. 媒体快捷键终于能用了。
5. 系统托盘多了个显示调节,虽然没有什么大用但是心里爽啊;
6. 系统汉化得真的是一点都不模糊,足见Mandriva其实还是很下功夫的。
7. 由于是Asia版本,所有的日文字也完美显示了。我该怎么赞才好呢,虽然可能不难,但是Mandriva帮我们省略了这一步还是很值得夸奖的。

2008年4月9日星期三

终于开始使用Tor

晚上正浏览网页,同是网络协会的哥们跑进来跟我说用tor来跳墙如何如何爽。想到以前我曾经尝试过tor结果访问不能,我觉得不应该相信他,所以就决定以访问失败的方式来将其挫败。
登录tor的官方网站,按照说明安装和配置好了tor和privoxy并安装firefox的torbutton插件,竟然能够访问了。我应该大呼神奇么,或者是以前的我太笨了。
之后想要比较大的弹性,便想到用foxyproxy来代替torbutton。其实也挺简单的。因为浏览网页等都需要通过privoxy监听的8118窗口间接使用tor,所以取消选择"socks proxy?"并且把端口填为8118,地址写为127.0.0.1即可。
对于opera,也可以用opera.pac实现,这里就不多说了。
用了一段时间,觉得tor还算蛮快的(也许我这里直接访问太慢吧),而且可以跳墙十分爽。尤其是现在,我发现blogspot貌似又被伟大的GFW给封了(?)

Linux下的chm查看

chm是一种很方便的教程/说明格式,比如我的mp3的说明和病理学的"Robbins"就都有chm格式的。在linux下看chm的软件也不能说没有,但是今天之前还没有找到如意的。
以前用过firefox的插件chm reader,结论是很丑而且对chm中的链接解析不能,真的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之后使用的是kchmviewer,克服了上面两点,但是发现看"Robbins"的时候点了里面的图不会弹出大图窗口。对于这样一部很需要结合图片来看的书来说,看不了大图还是很郁闷的。而且,kchmviewer的搜索功能不管用。
然后在ubuntucn论坛找到了一篇帖子介绍chmview这个小软件。试用了一下,真的很好。如果配合firefox使用的话,有一点不爽就是点击图片后整个窗口会被缩小。不过配合opera使用则效果堪称完美。
虽然没有试过linux下所有的chm软件,但是目前这个应该算是最好用的了。

2008年4月7日星期一

远程管理mldonkey

在服务器上装了一个mldonkey。要进行远程管理,需要进行如下操作:

# 在iptables中允许自己的ip通过4080端口进行连接
iptables -A INPUT -i eth0 -p tcp -s xxx.xxx.xxx.xxx --dport 4080 -j ACCEPT

# 在mldonkey中允许自己的ip
telnet 127.0.0.1 4000
>set allowed_ips "127.0.0.1 xxx.xxx.xxx.xxx"

# 为自己添加用户名和密码
>useradd myname mypasswd
>quit

之后就可以远程连接并且要求密码了。

由于我这台服务器无法解析域名,所以必须要手动导入server.met。只需要在web管理界面的输入框中输入:

servers /home/myname/server.met

就可以了。

接下来,解决防火墙问题。如果对iptables设置了比较严格的INPUT链的话,需要开放donkey, overnet, kademlia三个网络的对应端口(端口可以在.mldonkey/donkey.ini中查到)。具体如下:

1. donkey网络,需要对donkey.ini中查到的端口开放tcp协议。比如查到的是4662,就要开放4662端口的tcp协议访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还应该开放4662+4=4666的udp协议访问。
2. overnet网络,tcp&udp协议都要开放。
3. kademlia网络,开放udp协议即可。


全部设置好以后,用起来还行。虽然速度也不快,不过至少是全天候开机嘛。

再次尝试安装kde4(一)

升级了软件源之后发现kde4已经有4.0.2版本了,于是又想尝尝鲜。

鉴于目前网络状况极差,只选择了task-kde4-minimal版本。结果最后konsole装不上,说与oxygen-icon-themes有冲突。解决办法是自己把oxygen4.03版本也勾上,mandriva应该把这个自动勾选吧我总以为。

装好task-kde4-minimal之后进不了桌面而是直接跳回登录窗口,我的天。于是只好又装完整版task-kde4。

ps: 发现了一个极快的源,就是日本的ftp.riken.org。虽然list有点慢,但是速度那是快得没法说呀,比上海交大的源都要快出不少。

2008年4月6日星期日

今天被雷到了

晚上没有出去上自习,结果是我被雷得外焦里嫩。
首先是,同学拿了一个包藏有SATA2硬盘的电脑来叫我帮她把vista换成xp,下面是我被雷的过程:
1. 换就换吧,先找驱动。于是用PE启动,启用网络支持——失败;
2. 失败怕啥,我还有Linux的LiveCD呢。于是用LinuxMint4.0启动,之后进行网络设置——失败;
3. 没办法,只有拿出目前硬件兼容性最好的Mandriva2008.0启动,终于能打开网络支持了呀。于是一边上youtube,一边玩compiz fusion,一边下驱动——看上去很美。不过过了一会儿之后,我发现,驱动下错了——我想撞墙;
4. 把正确的驱动下到U盘中,然后自信满满的插入XP光盘启动。load了一阵文件之后,它告诉我找不到硬盘——竟然找不到硬盘!
5. 发现是因为我使用的XP安装盘没有SATA2驱动。把驱动copy到U盘中,然后安装时按F6来加载第三方驱动。它告诉我你要是把驱动放到软盘里面我就能认得出来了。kao, 这个时代还有用软盘的人么?
5. 是到Deepin去找新版的安装盘。偏偏我们学校的网速又慢得要死,同学又是明天就要。没法下载了。
6. 那就自己做吧,把驱动整合到安装盘中。好不容易找同学借了一台装有xp的电脑,下载了nLite之后,赫然发现我还需要下载.Net Framework2.0以及某个xp的ISO。这种龟速,我去哪儿下载呀!
7. 最后,只能恢复出厂状态。但是,恢复了之后,硬盘分区又该如何呢?我头大了。
ps: 这个本,是HP V3643TU,万恶的本本。

第二个把我雷到的,便是前几天刚买的准备用来做量产的PNY 2G威盘。本来听说它很容易量产而且量产了之后传输速度可能提高才买回来的,结果发现这一款U盘已然更新换代,变成了不容易量产的类型。我可怜的“老毛桃撒手不管版PE”呀,本来打算把你量产后放到U盘上做一个万能的移动系统的...

所以:买电脑不要买最新的,DIY要抓紧时机。还有就是,艰巨的任务,一定要留好时间。

2008年4月5日星期六

博客迁移暂告一段落

成功的从yo2.cn转了50篇文章过来,其他的以后再弄,实在不行挑一些比较重要的直接复制过来也行。
接下来要做的
1. 修改转过来的文章的标签;
2. 把图片全部重新上传到blogger。
果然还是比较喜欢google的整合服务牙...

wordpress->blogger博客转移工具

之前一直在用yo2.cn的博客,偶然发现blogspot可以从国内访问了并且速度还比yo2快(得多),加之blogger中添加的图片会自动归入picasaweb中比较爽,所以想到要把yo2.cn的博客文章迁移到blogger中。
最开始使用的是这个页面提供的command line python工具,尝试之后发现虽然130篇日志在该工具的输出中显示都成功了,但是实际转到blogger的只有38篇。
然后找到了后续的gui版本,截图如下:

界面解说
1. 左上角的帐号设置,基本上是没有用的,在gui中更改然后save之后不久就会丢失。我的做法是直接改动程序包中的settings.properties这个文件,不过这样做有一点麻烦和安全上的问题。
2. 左边占了大部分区域的option,后面两个对于我的需求来说基本无用。问题不是出在该工具上,而是出在yo2上——yo2上发布的文章其post ID都间隔极大,如果用第二个选项的话会大量出错,而如果用第3个选项的话虽然不会出错但是会很痛苦。
3. 右上的区域是一个比较大的改进,列出了读取的文章并且可以右键取消某些文章的转移。缺点是可能失去响应,这可能与java有关。
4. 右下是log,说实话反应挺不及时的。
评价
1. 用这个工具试了一下,最多只能转50篇,之后就会出现该工具说转过去了但是blogger没有收到的情况了——难道blogger也有流量限制?
2. 这个工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来源网站有严格的流量限制时会出错,而出错时会针对每一个帖子弹出窗口,这样点确定真的很累。
3. 我觉得用java来写gui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其实前一篇帖子的gui还挺不错的而且十分稳定。
4. 转移过来的文章大部分段落标记丢失...

xvst下载转换全搞定

xvst,是XVideoServiceThief的全称。这是一个GPL软件,目的是下载Youtube等视频网站的视频并转换格式。 到SourceForge可以下载到此软件,软件十分小,并且不需要安装。下载解压后运行xvst,便弹出了一个十分pp的界面:

一些基本的功能都在界面上了,不过不支持续传这一点比较郁闷。
ps: 转换格式需要安装ffmpeg而不是其lib